每個老巷子、每塊老路牌,都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的由來和變遷,承載了老廈門人悲歡離合的記憶。時光匆匆,日異月殊,曾經繁華的街巷褪去往日的喧囂,卻也留下不少耐人尋味的過往故事。
大井腳巷
位於大元路至土堆巷之間。「大井腳」閩南話指「大井的旁邊」,是廈門最古老的地名之一。該地早年有口大井,因此得名「大井腳巷」。大井腳巷位於暗迷巷南,西起大元路,舊稱大巷、十八丈巷、石埕巷。
老街舊照
相傳早年大井腳巷裏有一口古井,由於井水清澈、甘甜,遠近馳名,吸引了居民來這裏取水,慢慢的有些居民就在這口古井旁建房居住下來,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聚居在此地,為了更好的保護水源,就把它砌井,街巷也由此得名。大井腳巷很窄,不到1.5米寬,實際上周邊坐落著紅磚建築、石頭古厝、西式外廊等不同年代的風貌建築。
大井腳巷14號外觀
大井腳巷2號曾為晉江華僑陳華登所開辦的「活源記」,主營皮革業(yè)務,大井腳巷14號為陳華登府邸,樓房既作為企業(yè)辦公室,也用於家眷居住,這兩棟紅磚樓由空中走廊相連接。建築運用地產材料清水磚,立面以豎向線條構圖,沒有其他建築常設的外郎,簷口線條處理細膩,女兒牆採用欄桿形式,建築整體樸實、大方、穩(wěn)重,建築外觀保持較為完好。上世紀30年代的時候,陳華登在後江埭投資興辦了華南製革廠,也是廈門皮革廠的前身。
2016年底,在一些愛好老街文化人的努力下和鷺江街道的支持下,大井腳14號建成廈門老街博物館。
近期,鷺江街道、大同社區(qū)對大井腳巷破舊牆面進行粉刷,並彩繪讓居民看得見「鄉(xiāng)愁」的廈門街巷風情——曾經的老房子、石埕、古井等,以及大人泡茶話仙、孩子們嬉戲玩耍等屬於老城美好的回憶。
土堆巷
位於大同路至土地公祖巷之間。早年這裏有一間土堆王宮,巷由此立名並沿用至今。
「廈門總工會舊址」位於土堆巷68號。這棟建築始建於20世紀早期,坐西朝東共三層,清水紅磚外牆,局部折坡頂,正立面底層、中層有拱券柱廊,建築平面為長方形,佔地面積約170平方米。
1926年底,廈門總工會籌委會在紅樓成立
1927年1月24日晚上,廈門總工會在在這幢紅樓裏舉行成立大會,會場設在二樓中廳。由於當時電力不足,燈泡少,光線不夠明亮,工人們便把事先準備好的蠟燭點燃,把會場照得一片燦爛輝煌。
資料圖
由23個基層工會派來的200多名代表參加了大會。大會通過了總工會章程,選出30多名總工會委員,選舉羅揚才為委員長,楊世寧為副委員長,吳世華為秘書長,粘文華為組織部長,柯子鴻為宣傳部長。
「廈門總工會舊址」
廈門總工會的成立,標誌著在中共廈門市委的領導下,廈門的工人階級已經廣泛地組織起來,成為一支強大的革命力量,把廈門工人運動推向高潮。(來源 思明快報)